忧容童子

启羿争雄录1-3


(2012年海关时期创作,本准备遍考史书,进而写成合理想象的故事,有似史景迁《王氏之死》《皇帝与秀才》之类。然而笔法生嫩,既不精简,也不有趣,后计划中断,遂留此残稿。才开了个头,还没到后羿打怪呢。以后有机会重写。)

1. 王子

    阴森的宫殿中,有人肃穆地举起了弓。

    他凝视前方,脸上看不出喜怒。他背后的三个夷族巫师拼命念着脑中最狠辣阴险的咒语,声音微微颤抖起来。他用小刀割破自己的脸,把血涂在箭上,拈弓搭箭,瞄准了前方一个黑暗的皮囊。他做这一系列动作非常流畅镇定,箭也射的极准。——啪!正中皮囊上那个鲜血写成的“启”字。

    皮囊爆炸开来,里面的狗血洒一地。射箭者嫌恶地看着这凌乱的场景,转头离去。三个巫师把咒文唱到最高点,一个接一个以刀自戕。几只大狗跑过来拖走了他们的尸体……

 

    这一幕来自于大洪水结束之后历史最晦暗不明的角落。射箭的人叫伯益,他是大夏江山真正的天命主,却不得不自甘堕落使用黑魔法诅咒对手,一步步滑向黑暗的深渊。

    治水英雄大禹刚刚死去,伯益成为大禹钦定的接班人是毫无悬念的。因为群臣中唯一可以与之比肩的大法官皋陶已经去世,他治水劳苦功高,无人可及。大禹会不会出于私心,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这一点伯益根本不担心,因为大禹没有儿子。

    就这样,伯益顺利地接受禹的禅让成为天下之主,也即黄帝以来第六王,大洪水之后第一王。然而情节即将反转,光明与黑暗也将颠倒:一位神秘的王子突然归来,他自称是大禹的儿子、真正的继承人。他的名字叫启。

    启的身世神秘莫名。《吕氏春秋》记载,大禹治水经过涂山,被一位少女美妙的歌声吸引。他跟着这位少女回家,却和她的女主人相好。真不明白大禹是看上了仆人还是主人?《吴越春秋》记载,大禹治水经过涂山,错过了宿头,只好暂住在一位女子家中。大禹一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脱无心欢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只神秘的九尾白狐。大禹于是突然说:“啊,这白狐就是我为王的预兆啊,天命就是如此已经很明显了嘛!”他态度180度大转弯,立刻娶了这位女子。让人更看不明白大禹是爱上了女人还是爱上了那狐狸精。

    大禹和这位女子(名女娲,或女桥)待在一起不过四天。(《尚书》)四天之后,他重赴征程,继续治他的水,民间传说后来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没准他自个儿都不记得这回事了。后世多为大禹掩饰说她和女桥是明媒正娶的结发夫妻,但真实的情况恐怕并非如此:

    《吕氏春秋.当务》又记载到:“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这句话就直指三位圣人的道德弱点,意思很明白:禹是只虫子,而且是只大淫虫。于是屈原整理史料的时候不禁问道:“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鼋饱?”(《楚辞.天问》)

    这段话的大意是:“禹既然一生精力都耗在治水上,干嘛还在台桑和涂山氏女私通?他是想明媒正娶她,还是只想打次野味,让“乌龟”吃个饱?”屈老夫子这话问的就内涵了。桑中是古代男女野合场所的代指,比如《诗经.鄘风.桑中》就是一个男的夸耀自己曾在桑树林中和三名女子欢好(钱钟书观点)。而《左传.成公二年》也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的说法。说明古人就有不少重口味爱好者,热衷于打野食(桑中之喜),而大禹就是其中一员。

    再结合男女两人在一起不过四天,大禹此后见了女桥氏也当没看见这种种情形来看,两人不过是一夜情的关系罢了。但古人没那安全避孕的意识,于是大禹在野合之中传下了龙种,这就是让伯益大吃一惊目瞪口呆的启。

    启一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母亲。据《随巢子》记载,涂山氏女对于大禹可是痴心一片,有了身孕后还去找他。结果死在道路中,化为石头。石头破开,从中产出了启。

    所谓“石破北方而生启”当然是夏启后来编的故事,把自己说成了孙悟空。它暗示的情形应该是涂山氏女临死前进行了剖腹产,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保住了胎儿。可见这位女人真是爱的彻底,为了那负心汉赌上了一切。

    于是,启在不被人知晓的情况下,秘密地在涂山氏国内长大成人。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涂山氏的背景了,他就是皋陶的后代,被封在今安徽的六、英之地,正以涂山为中心,故名涂山氏。(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观点)上文说过,皋陶曾是伯益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他死了,他的后代没有威望,却花了几十年光阴培养出一位神秘王子,成为戳中伯益要害的一招暗棋。

    回过头再来看夏启神秘的出生就更有意思了,大禹和他的群臣可能压根没见过启,启的母亲死无对证,说到底启是不是真王子也很难说。大禹真的是跟涂山氏之女好上了吗?说不定是那个吟唱歌曲的美丽女仆吧?说不定是某只来历不明的狐狸精吧?涂山氏找到了这位出生低微的私生子,谎说是自己的孙子,再将他扶上正位。这样,启既是大禹之子,又是皋陶之后,乃是两大部落联姻的证明,伯益方面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样的毒计只有老谋深算的皋陶才能想的出,他在大禹身边待久了,自然知道他的那点小毛病,由此暗中收养王储,虽然自己年老病死,却为后人留了一手。后来夏启当国,自然不会亏待了娘家,直到夏朝灭亡,夏桀还是逃回南巢(安徽巢湖)的涂山氏老家,可见夏朝已经不是夏禹的国家,而成了皋陶的国家了。

 

    面对老对手狸猫换太子,死后出奇招,伯益怒不可遏,一时之间,出了昏招。

    说到益这个人,人如其名,才华横溢,但是水若溢出了容器四处流淌,不免锋芒毕露不留余地。《汉书》《后汉书》都提到,伯益通于鸟兽之语。所以《尚书》中,舜把治理草木鸟兽的任务交给了益。当时洪水肆虐,大荒诡异,伯益派人对大荒进行了探查,发现各种奇鸟猛兽怪树毒草不可胜数,于是写了《山海经》来记载(根据刘歆《山海经表》)。接着,伯益快刀斩乱麻,放火焚烧大荒原始林,尽服百兽。(《孟子.滕文公下》)人民被他的大手笔所震慑,尊他一声“百虫将军”。大荒被伯益征服,大禹治水也就简单很多,所以伯益算是大禹的得力助手。

    不过伯益的手段过于狠辣,况且毁坏环境枉造杀业,难免要天怒人怨。《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记载道:伯益发明了水井,可以帮助人民获取干净的地下水源。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住在大湖深泽里的龙却怀疑伯益这回又要使什么手段来对付自然界。群龙怕自己被害,索性一飞而去,躲进了众神居所昆仑山。可见积怨和猜疑已经在民间散布开来。

    感受到上下双重危机的益,想到了一条邪路。既然有涂山氏给启撑腰,把神秘王子的身世说的煞有介事,伯益无力揭穿,他只好下定决心使用黑魔法“厌胜”咒杀王子。《吕氏春秋.勿躬》记载“后益作占岁”,表明益深谙天文命理,阴阳术数,《山海经》上也记载了不少灾异祥瑞之法,聪明而无所不知的益终于踏上自毁之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出现了。(根据《楚辞.天问》)

 ===========================================================

 

 

 

2.   乱云

    伯益最终死于自己的黑魔法。

    这是一宗历史谜案。屈原被贬为楚国的三闾大夫时,曾认真研究过这段历史。他在《天问》中问道:“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意思是:夏启为夺取伯益的王位突然造反,为什么没遭到报应反而达到了目的?伯益以“射鞠”之术诅咒夏启,竟然对之无效!为什么本应由伯益继承的王位,竟让禹的后人代代相传?

    伯益使用了黑魔法,在皮革上写下“启”的名字,以咒术射之,却无损于启。结果自己被黑魔法反噬,日渐虚弱。人们知悉了他的阴谋,惊讶于他的堕落,终于离他而去归附于夏启。《竹书纪年》记载:“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六年,伯益薨,祠之。”一代枭雄就此陨落,死的不明不白。

    伯益大概临死前都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自己念错了咒文?用错了魔法?

    非也非也,伯益的道行虽高,却没有体悟“真名之道”。“射鞠”之术再阴险狠毒,前提是你必须在皮革上写下对手的真名。如果启根本不叫“启”,你咒之何用呢?

    后来灭夏的商汤就是一个老滑头。《竹书纪年》记载:“汤七名而九征”,说明他打过九次大战换了七个名字。古代战争之前巫师不仅要庙算占卜,更会施咒暗害对方的主将。汤屡次以化名化身行事,一会儿叫天乙,一会儿叫履,一会儿叫武王,对自己的真名却缄口不提,对方巫师自然无从暗算。所以启必然也是用了同样的办法,躲过了伯益的反击。

    这想必也在皋陶的计算之中,从收养他开始,皋陶就改其名为启,而启的真名则隐遁不明。屈原遍翻史籍也没找出启的真名,自然大惑不解。《山海经》上有记载夏后启又名夏后开,但那是汉朝人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的同义字。直到南宋罗泌编《路史》,才从《竹书纪年》里找到一条记载:“启曰会”。后人翻译为:“启说‘会’!”(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二十二子详注全译)这岂不是想当然尔藐视古人的智商吗?这条记载已经明确指出,启的真名为“会”,伯益劲儿使错地方,因此败亡。不知这一解答可否能让满腹疑问的屈老夫子满意?

    启,甲骨文为啓,反文旁代表的是手,意味着以手打开门户露出入口,引申为开始。所以启的这个王号,其实是宣告自己要开始自立门户,正式世袭家天下,带着很浓的“始皇帝”的意味。我们可以翻译成创始者、beginner。启所建立的夏朝,以太阳为崇拜,所以他的王号上又可以加一个小太阳,在甲骨文中的意思为以手开窗,见到太阳。引申为天亮了、天晴了。故而《尔雅》定义金星为启明星,因为它最先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所以“启”这个名字带有开、明两种意思,或许暗示他的执政理念将会是一种“开明君主制”。可惜伯益却解不透此中玄机,怒目苍天饮恨亡。他的死也可能并非正常死亡,因为《竹书纪年》载曰:“益干启位,启杀之。”

    启的善后工作做得极好,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不仅没有赶尽杀绝,还编了一套伯益主动让位的故事。从此后人都以为伯益自认能力不足,心甘情愿退位放权,直到晋朝的大盗不准盗掘古墓,挖出了上古史书《竹书纪年》,专家才从蝌蚪文中破译出了当年的真相。益的子孙后来成为秦人,其中有一个叫嬴政的做了真正的“始皇帝”,达成了先祖的夙愿,这倒是后话了。

 

    夏启确立统治之后,安享太平。他虽名义上是大禹之子,但和禹的执政理念完全不同。他不会辛苦奔波到处巡视,而是雅好音乐,醉心田猎。大洪水之后百废待兴,夏启政治上的无为其实也算一种“与民休息”的政策,但大禹的崇拜者墨子未免看着不爽,于是就在书中大骂夏启“淫溢康乐”。不仅如此,他还在墨家十诫中专门加入一条“非乐”,禁止墨家子弟听音乐。大概受到墨子的影响,后世对于夏启的评价都不高。

    夏启也确实做了一件糊涂事儿,就是教出了一群白痴儿子。根据史料推断,启大概有六到七个儿子,其中他最宠爱的是长子,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太康”或太庚王。这位太康紧紧跟随父亲的脚步,也喜好音乐和打猎,父子俩云游到西极海外一个叫大运山大乐之野的地方(或名大遗之野),山高三百仞,夏王乘两龙而上,穿过三层重云直达天顶。《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史记》说,启在天顶见到了神人,甚至见到了已死的皋陶。皋陶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告知启他是注定的天命之主。(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启左手持华盖、右手持玉环、腰间佩玉璜,为神人舞“九代”之舞助兴,好不盛大欢腾!(《山海经.海外西经》)后来,夏王又到了西南海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的地方,找到一片天穆之野,再次乘两龙登天,献三个美女给天神,夏启在双耳上缠着两条青蛇,为神人起舞歌唱《九招》。神人被哄得开心,传给夏启天上仙乐《九辩》与《九歌》,夏启也尽兴而归。(《山海经.大荒西经》)

    夏启看似风光,但去国日久,终究要祸起萧墙。一旦夏启、太康回到首都阳城(或冀都),立马嗅到了诡异的政治气息。《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纵以自娱。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夫家巷。”这就是说夏启的其他五个儿子,史称“五观”的,竟然联合起来图谋废掉长子太康。夏启立马做出反应,将五子流放到晋南西河之地,岂料这一招正中敌人的下怀。

    原来隐藏在五观之后挑拨离间的黑手是有扈氏。有扈氏是夏禹的同族,所以启与益斗争的时候,他没有出来插手,但对于启的身世来历,他是一清二楚的。他见夏启享国日久,不免野心渐生,企图取而代之。所以他蛊惑五观叛乱以试探。有人认为有扈氏之乱发生在夏启初年,但于史无征,与有扈氏作战的更有大禹、夏启、后相三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虞有三苗,夏有观扈”,说明五观和有扈极可能是一起作乱的,代表了夏禹姒姓同族的一场大内斗。

    五观放于西河,正好和位于陕西户县的有扈氏连接起来,四年之后,观扈之乱生。夏启不得不再次向娘家求助,涂山氏方面出动了一员老将助阵,也即彭伯寿。彭,即徐州,和安徽的涂山氏同属于徐淮夷的系统。大彭国有一位重量级首领,就是八百岁的老神仙彭祖。传说他从尧时期一直活到商末才死,仍然后悔自己活得不够长。他的人中极长,(可以想象出一张马脸)预示他寿数不短,他又献美味的野鸡羹给天神得到奖赏,故而被赐以长生。(《楚辞.天问》)他可能还是一位高明的不死巫医,即《山海经》中的巫彭。这次出征西河的彭伯寿,可能就是这位长寿王本人,也可能是他的儿孙。

    同时,夏启亲自帅师征伐有扈氏,双方大战于甘。这是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双方大量使用了战车。夏人的作战方法是“车驰卒奔”,也即将战车当成坦克一样的核心武器,然后大批步兵跟在战车后面冲锋。战前夏启进行了一次总动员,演讲稿被收录在《尚书.甘誓》之中,如此写道:

    ……于是夏启召集了六军将领。王说: “嗟!六军将士,我告诫尔等:有扈氏轻慢五行大法,懈怠政事。上天因此要断他国运,现在我只有替天行道惩罚于他。

“车左的兵士如果不用箭射杀敌人,你们就是不服从天命!

“车右的兵士如果不用矛刺杀敌人,你们也是不服从天命!

“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好好驾车,你们也是不服从天命!

“服从天命的,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赏!

“不服从天命的,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惩罚。我将把你们贬为奴隶,或者杀掉!”

    夏启恩威并施,终于激发了己方兵士的斗志,大破有扈氏,其首脑被启亲自杀死在床座之上。(《楚辞注》)随即,彭伯寿也擒回了启的五个不肖子,关押起来。内乱虽然平息,却也大大毁损了夏启的健康,一年之后,他溘然长逝,将国家留给了文艺青年太康。

    夏启虽是一代雄主,屈原对夏启却也没好话说,称他“勤子而屠母”。屠母是说其母剖腹产生他,是夏启害她丢了性命。勤子是说他流放自己的儿子。这样说来似乎夏启是个残忍的阴谋家,但其实夏启对伯益和五观都算仁慈,不够手辣心黑。如果他在死前杀掉五个不肖子,为太康即位铺平道路,可能后羿也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


3. 射神

    太康不仅是个文艺青年,还是个2B青年。

    他和父亲一样耽于玩乐,但是夏启毕竟从小在政治斗争中长大,这方面的嗅觉始终高于常人。太康则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富二代。《楚辞注》甚至记载太康在启的乐曲之中加入了“淫声”以放纵情欲。《国语.周语上》韦昭注还表示,太康不事农桑,废了田稷之官,导致这位官员被驱逐出境,逃到西域去了。这个倒霉鬼就是周朝人的祖先,名叫不窋,所以后来周人念念不忘,把太康这则丑事补记在古史上。太康更学父亲离开国都去访问神人,或者去洛水之南游猎,一百天不回来。这就给了已经下野的五观卷土重来的机会。

    这一回他们选择的靠山比有扈氏强上百倍,这是一位不世出的强者:后羿。

 

    后羿和伯益一样,来自于东夷族。夷这个字,画的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所以夷人是东海上的渔猎民族,专出神射手,其中射中之神非后羿莫属。

    作为这一系列故事的绝对主人公,我们要慢慢说后羿这个人。首先得从他的身世讲起:

    乍一看,后羿似乎是一个凭空崛起的豪杰,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其父母的记载,只有一条:“羿年五岁,父母与入山。其母处之大树下,待蝉鸣,还欲取之。群蝉俱鸣,遂捐去。羿为山间所养。”(《太平御览》卷350引《括地图》)那么后羿就是一个弃儿、蝉之子。但是这则记载太过另类,母亲怎么会因为蝉鸣而弃子呢?原来其中别有隐喻。

    后羿生于有穷,有穷又名穷桑、空桑,也就相当于东瀛扶桑之地(萧兵观点)。扶桑岛国人民开放淫逸,这是世人共知的。其国名中的“桑”字,当然是代表前文说过的“桑中”,也即野合的暗示。记载中羿母处于大树之下,这棵大树会否就是一株桑树?羿母山中弃子,是否因为后羿其实是一场一夜情的产物,而羿母为保名节不得不遗弃了自己的孩儿?如此推来,后羿的身世可能和夏启类似,也是童年悲凉的孤儿一名。

    但是后羿在山中很快遇到了一位贵人,也就是他的师父弧父。《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弧父生不见父母,也是一位孤儿。他箭术通神,见到小孤儿后羿不免心生怜悯,以毕生功力相传,所以很快把后羿培养成一位“射神”。《帝王世纪》又载,后羿手臂特长,天生适合射箭,所以又得到另一位名师吉甫的指点。千年后扶桑岛还有一位武士,唤作镇西八郎为朝,也是左手比右手长出四寸,故而天命要做射中之王。

    但仔细研究后羿的天命,我们又发觉这个小孤儿虽出生低微,却又来头很大。《山海经·海内经》说:“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原来后羿的前世是天神帝俊的下属,他得赐帝俊的红弓白箭,下来接受神界的考验,体会生民之百艰。这是西方奇幻中的惯有桥段:农夫之子历经万难成为大法师之后,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天神转世。

    这则记载得到《帝王世纪》和《楚辞.天问》的佐证,确凿无疑。但是后羿下凡间“挂职锻炼”之前,究竟在天神身边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一点就很难说清楚了。学者何新认为羿可能是伯益的转世。帝俊是东夷民族的主神,和黄帝一脉并非同一派系。他可能怜悯伯益的失败,所以再度让他下界,其目的是为了颠覆夏启的江山。不过这种推测的根据仅出于古文字语音方面的灵感,没有坚实可靠的证据。还有一种推测更有趣味,可能关乎后羿三生三世的情爱纠葛,也决定了他最终的结局:

    天神帝俊可能又是帝喾。既然人间的王者需要不断改变名号来防止诅咒,大神更要隐蔽自己的真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根据《山海经》《世本》等书的记载,帝俊有个妻子叫常羲,帝喾有个妻子叫常仪,常羲生下十二个月亮(《山海经》),常仪发明了月占历法(《吕氏春秋》)。种种迹象表明,她们俩也是同一个人。最最要命的是,这个月神常羲还爱用另一个化名,即是嫦娥。

    这下事情闹大了,一个神秘善变的女神、帝俊的老婆,竟然和后羿留下了千载的绯闻,后羿终其一生都对她痴恋有加,世人皆知嫦娥与后羿,而不知常羲与帝俊。作为后羿的上司,这顶绿帽让帝俊如何戴的了?大概这就是后羿被罚下界,流落民间的原因吧。慢着……剧情难道进入了《西游记》,原来后羿是那天蓬水军元帅?这一点容后再表,不过提醒一点,猪八戒那是没有得手,只能偷吃一口的猥琐男,和射中之神的后羿是没法比的。

    后羿虽然背景复杂,但绝对是来头不小,简而言之一句话:“上头有人”!他从天帝那里拿到的那支红弓,更是一把神器。单看后羿的“羿”(又做或)字,便像是神弓神箭的直接摹画,表明这便是此人吃饭的家伙。《说文解字》把“羿”的本字解说为小鸟张开羽毛将要旋风而上的样子,那个“羽”就是正要飞走却又没飞走的小鸟。这幅图景就是对羿之箭术最传神的描绘:

    传说羿之神弓唤作乌号,笼罩着羿的气劲,极其敏锐轻灵。小鸟一旦踩在乌号之弓上,再想飞走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刚想用劲一蹬借势飞走,乌号就如生感应,微微弹开。鸟儿无力可借,便又掉回原地,如此往复旋风扑飞,却终究无法飞走,只得绝望地哀号,故名“乌号”(《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后羿的这一手功夫,原理就如同太极宗师杨露禅掌中弄燕出神入化的听劲,达到了武学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至境。

    这一神器还未开弓便已是如此强势,可见若真正满弦射敌,更加霸气无匹。不过凡人是开不了这张弓的,后羿还有另一项神器用以开弓,即“利玦”,一个玉扳指。西藏的神巫往往佩戴银戒指或是扳指,内贝斯基《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一书解释道:“这种扳指现在已经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但在以前它不是一个戒指,而是一个钩子,用以拉开弓弦……这是一种具有极强法力的护身符……主要供承担艰苦巡游任务的法师佩戴。”后羿所持的这枚宝戒,必也是同样的功效,屈原在《天问》中感叹,后羿正是凭此法宝战胜了妖物封豕,但《随巢子》中又叹息到,后羿也正是因为这项法宝,竟导致死亡,这些事迹之后将会一一分说。

    一是天生异秉、二是名师指点、三是天命护身、四是神器加持。后羿想不做英雄都难。于是他迅速崛起,成为有穷氏的国主、伯益之后新一代的东夷王者,向着夏朝虎视眈眈。史载其自锄迁于穷石,手下强将如云谋臣如雨,严重威胁着太康的江山,而太康犹自耽于玩乐。终于有一天,后羿趁太康渡过洛水,突然袭取了太康的都城斟寻。

    《尚书》记载,“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这里启的五个逆子跟从的是谁,可以讨论。但是后羿驱逐太康之后,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这位仲康应该就是五子中的一个。

    讨论这一点需要夏商时期的王号知识。夏商时期王有两个名号,一个是以天干命名的王号,一个是本身的王名。比如汤,王号为天乙;桀,王号为履癸,皆以十天干之一为后缀,似乎是表明自己在十旬之历中的哪一天出生。太康、仲康、少康,应该是王号而非王名。学者李学勤考证,商的康丁在甲骨文中为“庚丁”,可见康庚两字互通,是以“太康”其实是太庚王,大概因死于乱离之中,所以王名失载,无以传世。同样的,仲庚王也有号无名,无从考证他是否名为“观”(启的五个儿子皆名为观,为首者可能名为武观)。

    但是仲庚的儿子名为“相”。根据《说文》,观与相的本意,都为仔细审视。有夏一代,父子两人以近义词为名非常常见,如杼之子为槐,同为木,芬之子为芒,同为草等。如此推测,相的父亲仲庚王真名应该是某观,极可能就是《竹书》所载的“启之季子武观”。这样看来,五观早就内通后羿,一举废黜了哥哥,终于得偿夙愿登上王座。不仅如此,他们还掳走了太后,这样太庚王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不久就死于窘迫了。

    但五观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引狼入室,召来了天地第一等的魔星后羿。于是他们写了极度蛋疼的《五子之歌》开始抱怨起来,把罪责都推给荒淫无度的太庚王。后羿可没工夫管这些跳梁小丑,他占领中原只是第一步,他的目标更加远大且神奇。

    于是,后羿开始了他搜集天下美女的猎艳旅程,后人以为他也是荒淫好色之主,故而称之为:蛮王后羿。殊不知他早已情根深种,他所作的一切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

    他要在茫茫九州寻找他的爱人嫦娥。


评论

热度(2)